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設想。2015年1月,國務院關于“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正式出台。一年多的時間裡,全國上下都在討論“一帶一路”、認識“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相比之下,對于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方向比較清晰,區域比較明確,內容比較具體。但對于海上的“21世紀絲綢之路”還具有很大程度的可探索性。從專家學者到政府領導,認識上還不一致,內容上還不具體,線路上還很發散。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
中國是雄踞太平洋西岸的沿海大國,老祖宗早就認識到“漁鹽之利,舟楫之便”,是海上航運最早的國家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早于陸上至少100年,只是後來“明清海禁”使中國閉關鎖國,導致了積貧落後,任人宰割。留下了海上絲綢之路只有“古代”,沒有“近代”的慘痛歷史教訓。
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始于秦漢,盛于唐宋,終于明清”。簡單地說,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徐福東渡”開始,到“鄭和下西洋”結束。也就是說,一個“方士”,一個“太監”把持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個端點。為什麼中國不像外國那樣,某某元帥、某某將軍率領某某船隊,發現某某島嶼?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人自古沒有“侵略”的基因,中國人渡海遠洋,不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佔地,也不是為了掠財,而是為和平發展而來凱發K8旗艦廳,為友好溝通而來。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短短十幾年執政,居然“四次東巡,三登琅琊”。琅琊台為何對秦始皇如此重要?難道真如史書和民間流傳的那樣,是為了尋求仙藥!難道秦始皇真得愚蠢到相信人能長生不老?難道因“橫掃六合”“焚書坑儒”而殺人如麻的秦始皇真得那麼怕死?難道為了派人尋求仙藥女王信息,需要遷民“十萬戶”充填琅琊城,需要在琅琊山頂夯土築台?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歷史事實表明,秦始皇稱帝不久,就動用大量勞役在驪山腳下,為自己修建陵墓,可見他早已為死作好了準備。
有理由推斷,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從統一華夏的陶醉中醒來之後,面對茫茫東洋大海,決意東擴海疆,溝通東洋,于是選定徐福作為特使,率眾出海,東渡島國。因為意義特別重大,而且有去無回,需要壯士斷腕,慷慨赴死的精神支撐。所以只有秦始皇“金台拜將”,才能激發3000多名青年男女去國不返的壯志豪情。
直到今天,琅琊港前面的海灣仍稱為“龍灣”。因為港灣中當年同時停泊著秦始皇的船隊和徐福的船隊,起碼幾百艘大船雲集,沿海一字排開,其巨龍長蛇之勢,當然有資格稱為“龍灣”。
琅琊港對面隔海相望的海島叫“齋堂島”,因為3000多人從此告別家國,一去不復返,在出發前設立齋堂,跪拜遠方父母,祭奠故鄉熱土,理所當然。因此該島稱為“齋堂島”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學者研究揭示,位于黃海之濱的琅琊城,在秦代是中國濱海第一重鎮,人口可達17萬之多。琅琊港是秦代中國第一大港。日本的學者認為,中國的航運始于琅琊。因此琅琊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原始的起點。
南海之濱,北部灣畔的合浦盛產珍珠,在漢代就全國馳名。內地富商紛紛攜帶絲綢、茶葉等貨物雲集合浦,換取珍珠。而海上商人又將這些物品裝船,從北部灣起航,南行鶯歌海,到達新加坡,然後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南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的各個港口。同時考古資料也證明,在西漢時期,合浦港已是規模可觀的濱海大港,既是北部灣畔的一顆明珠,也是全國最大的海上貨物集散地,堪稱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現今合浦縣城週圍68平方公裡範圍內,分布著我國沿海最大的漢墓群,地下留存的漢墓近萬座。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舶來品,比如琥珀、瑪瑙、琉璃、水晶以及具有外國風格的琉璃器皿和黃金飾物等,進一步說明合浦與亞、歐通商早在漢代就已經十分頻繁。
到了唐代,沿海的港口陸續呈現雛形。從北往南依次有:登州、密州、海州、明州、泉州、廣州、崖州。但廣州和登州是唐代中國的南、北兩大港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大起點。登州港是“下東洋”的起點,而廣州港是“下南洋”的起點。
唐代的登州港,包括轄區內的蓬萊港、石島港(古稱:赤山浦)、成山港(古稱:青山浦),當年非常繁忙。因為唐代“東征高麗”的數次用兵,其兵馬糧草都是從登州港起航“軍運”的。日本、韓國幾十次大規模的“遣唐使”都是從這裡登陸的女王信息。韓國(新羅)人張保皋,因在唐軍中屢立戰功,被擢升為將軍。退役後在山東石島建立“法華院”,設立“赤山明神”護佑中日韓三國的海上往來船只,可以想象,當時,石島港已是中日韓三國貿易往來的橋頭堡。
唐代的廣州港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港口,也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港,從伶仃洋到珠江口,檣帆林立,百舸爭流,每年到廣州的外國船舶多達四千艘。唐朝時期,我國許多重要海外航線都是從廣州開始的,稱為“通海夷道”。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至印度洋與阿拉伯。無疑唐代的廣州港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為了進行對外貿易的管理,唐代還在廣州專設“市舶司”,總管對外貿易和稅收。
到了宋代,由于北方宋、遼、金戰亂頻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心逐漸南移。特別是南宋時期,泉州港一躍成為世界最有名的東方大港,也是當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大樞紐港。《馬可波羅遊記》裡認為可以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凱發K8旗艦廳。當時,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女王信息,已與亞洲海域的“東洋”“西洋”航線實現了連接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泉州,道教、佛教、伊斯蘭教遺蹟眾多,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香料源源不斷地從泉州運往世界各地。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展示的出土文物中,若幹宋代的外文墓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國內外學者公認,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60多億人口生活在地球上,狹小的陸地部分已不堪重負。相對于海洋來說,陸地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陸地的資源越來越少;陸地的污染越來越重;陸地的食品越來越缺;陸地的生態越來越糟。因此,向海洋進軍是全人類共同的呼聲,也是全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新時代。1493年5月,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劃定的“教皇子午線”告訴人們,“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從當年哥倫布航海算起,迄今500多年的時間裡,海洋呈現給人類的是以港口航運為主導的“海洋商業文明”。廣袤的海水為人類奉獻了廉價的運輸通道。特別是今天,陸地運輸成本越來越高,而海洋運輸成本越來越低。據不完全統計,海洋的運輸成本只是陸地火車運輸的二十分之一,是空中飛機運輸的百分之一。
根據現在人類的認識水平,未來全人類的戰略性資源幾乎全在海洋中!譬如凱發K8旗艦廳,海洋生物資源:盡管人們認識程度還非常低,但未來人類的食品、藥品必定主要來自海洋生物,特別是深海極端環境的生物基因資源,可能是未來人類健康的重要保障;深海油氣資源:水深300~3000米的深海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是各國爭相勘探調查的重點,近幾年國際上新發現的特大油氣田主要集中在這一海域;大洋多金屬結核:僅太平洋中部大洋多金屬結核每年的生長量就遠高于目前人類的消耗量,包括西北太平洋的富鈷結殼,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這種每天都在不斷生長的“年輕貴金屬礦床”很快會進入勘探開發的新階段;海底可燃冰:據保守估計,海底可燃冰的總儲量比陸地上一次性化石能源的總儲量起碼高2~4倍。這一切,預示著,一個嶄新的“海洋工業文明”時代即將到來!
立足海洋世紀的開端凱發K8旗艦廳,站在“海洋工業文明”的起跑線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構想,越來越發現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人歷史上習慣于“刀耕火種”的黃土地文明,但對靠海吃海的“藍色文明”並不陌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單柄船槳”,說明老祖宗那時就會劃船渡河。秦漢時代中國的“樓船”領先于全世界。直到鄭和“下西洋”,其船隊之龐大,航程之遙遠,人員之眾多,技術之精湛,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
面對明清“海禁”,我們只能嘆息和遺憾!但面對被稱為“海洋世紀”的新時代,堪稱海洋大國的中華民族決不能再給後人留下嘆息和遺憾!
因此,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人擁抱海洋世紀的新構想,就是依靠海洋實現和平發展的新思路。因此堪稱是把握時代脈搏,立足發展潮頭的叡智決策,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當年因哥倫布航海探險帶來的地理大發現,導致了一個個 “大國崛起”,先是西班牙、葡萄牙這兩顆“大牙”在16世紀瓜分世界;接下來,整個17世紀是一個“東印度公司”稱霸全球;18世紀,小小的英倫三島演變成了“日不落帝國”。這一切,靠的是無敵的海軍艦隊和龐大的運輸船隊。
第一輪“大國崛起”與中國無緣,而今天面對著新一輪大國崛起,我們必須勇立潮頭、衝在前面。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全國人民“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並提出了“依海強國、依海富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指導方針。13億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今天的“大國崛起”是和平發展框架下的經濟崛起,今天的“藍色跨越”是依靠海洋科技競爭能力和海洋裝備水平的新型跨越。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的戰略選擇,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抓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一直健康有序發展,經濟總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二,正在迅速趕超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會迅速成為世界第一。盡管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盡管中國自古以來就奉行和平發展的政策,但總引起一些西方國家的不滿和恐慌。有些人到處散布“中國威脅論”,有些人總是想方設法地“遏制中國”。制造貿易壁壘,搞雙重標準,旨在遏制中國;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直接插手東盟,推出TPP計劃,目的也是遏制中國。而有“遏制”就必然有“反遏制”,中國人有能力突破“經濟遏制”,衝破封鎖桎梏,迎來新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太平洋足夠大,足以容得下中美兩國。”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消除貿易壁壘、衝破“遏制”關卡的重要突破口。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業績,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走過了“拿土地換投資、拿市場換技術”的初級階段。一味地“跟蹤、學習、模仿”已成為過去,單純的“招商引資”已淡出主流。我們正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凱發K8旗艦廳,正在由“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今天的改革開放是“請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恰恰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新亮點,必將帶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高潮。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中國的資本走出去,中國的技術“走出去”,中國的勞務走出去,中國的商品走出去。而海上絲綢之路的互聯互通正是“走出去”的橋梁和紐帶。
“一帶一路”是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政治合作為前提,以促進貿易往來為手段,以加快和平發展為目的的宏偉戰略構想。其主要內容就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創新性合作模式。那麼,如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還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
“和平海洋”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提和基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障海洋安全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沒有海洋的和平安全,就沒有海上絲綢之路!
目前,海洋呈現“多事之秋”,海上安全還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應對海盜,靠軍艦護航就能奏效。但面對國際上愈演愈烈的新一輪“藍色圈地”、面對沿海大國掠奪瓜分國際公共海底、面對海域的劃界之爭不斷升級,則需要靠提升海洋實力、靠提升對海洋的控制能力來解決。這方面,我們任重而道遠。
海洋中絕大部分為“深海洋盆”,按照國際海洋法公約,屬于全人類的公共財產。但近幾年,“藍色圈地”劍拔弩張,少數發達國家伺機大規模瓜分世界公共海底。譬如,北冰洋因巨大的海底油氣資源而被稱為“第二個中東”,因北極冰融出現的“北極航道”顯示出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但北冰洋的主體屬于全人類,可沿岸5個大國的“伊路利薩特”條約把本來“和平利用”的北冰洋搞得面目全非。又如近幾年“外大陸架”又成為“藍色圈地”的新焦點凱發K8旗艦廳。本來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的200海裡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已經對沿岸國的權利和義務界定得非常清楚,可少數發達國家試圖把200~350海裡的“外大陸架”據為己有,導致了激烈的海域競爭。
面對世界列強瓜分國際公共海底,作為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華民族應該怎麼辦?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重大命題!而我國對外宣稱擁有300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但超過一半的面積存有“爭議”。釣魚島的問題鬧得不亦樂乎,南海的問題越來越復雜。這一切,都是建設“和平海洋”面臨的重大問題!
目前凱發K8旗艦廳,隨著經濟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我們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但在國防上,我們對海洋的控制能力亟待提高。13億人口的海洋大國首先必須有能力維護自己“家門口”的海洋安全,而且應該有能力對國際公共海底“說三道四”,關鍵時候可以說“不”!這就需要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支撐,特別是現代化的海洋國防裝備,包括海底和水下探測裝備、進攻型和防禦型的戰略裝備,以及海洋應急處理技術的大幅度提升。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關鍵是“互聯互通”。而海上“互聯互通”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船”,二是“港”。目前,現代造船業發展之快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海上貨物運輸已進入了以集裝箱為主的“大船經濟”新時代。僅以青島港為例,2010年,裝載能力超過一萬標箱的靠港船舶僅有53艘次,而2014年就達到443艘次。特別是2013年9月女王信息,能裝載18000標箱的“美瑞馬士基”靠港,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舶。可一年之後,2014年12月4日,能裝載19100標箱的“中海環球”輪從青島港啟航,刷新了最大集裝箱船的世界紀錄。但時隔僅一個月,該紀錄再次被刷新,2015年1月28日,能裝載19224標箱的“地中海奧斯卡”號首航青島港。
目前,我國承接世界大船制造訂單的能力很強,但還不掌握核心技術。譬如:大功率低轉速船用發動機的制造技術,大型船舶的基礎設計技術和船舶電子技術集群。這恰恰是我們造船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向和任務。
關于港口建設,我國進步很快,建設速度和吞吐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下一步需要進一步發展港口裝備自動化技術集群和港口管理技術集群。特別是礦石、糧食、原鹽、煤炭等特種物資的全密封、全自動裝卸技術。進一步發展依託“大數據”的港口管理信息技術,著手建設“智慧港口”。
所謂“智慧港口”就是運用物聯網技術將廣布于全球港口的裝載設備、船舶、集裝箱、車輛、儀表都連接起來,使源頭數據的採集效率大大提高,工作人員的勞動負擔大大降低,錯誤率大大減少,港口的管理調度水平大大提高。
“智慧港口”的建設目標是實現港口物流服務和管理智能化。包括:實現港口管理服務的網絡化、自動化,提高物流服務效率;實現港口與船運、鐵路、公路、場站、貨代、倉儲等相關物流服務業的無縫連接;實現港口遠程調度,信息自動化採集、優化港口物流流程;實現港口與海關、海事、商檢等口岸單位的信息一體化,提高“大通關”效率。
以海洋科技創新為支撐,以“人海和諧”為基點,建設“和諧海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建設和諧海洋,必須努力提升海洋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在深海、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支撐。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大氣的襁褓,風雨的溫床,是未來保障人類健康的最後一塊淨土。陸地上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主要靠海洋來降解,陸地上的化肥、農藥、工業污染,通過江河流入大海,最終由海洋自然淨化。
海洋是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可利用空間,是環境保護的最後屏障。由于人類過度填海、過度捕撈、過度開發,已使不少地區的海洋環境亮起了紅燈。河口污染區、海底荒漠化、赤潮綠潮災害,已成“常態化”。
發展潔淨海洋,就是要下最大決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讓海洋生態文明成為環境保護的高壓線,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安全、放心的海產品,享受到陽光、碧海、沙灘的美麗生活。
發展低碳海洋,就是要深入研究二氧化碳從大氣到海洋的傳輸吸收過程,探討從海洋表層到海底深層的循環機理,查明海洋匯碳、固碳的科學規律和環境容量。通過海水循環的“物理泵”作用,解決“冷水匯碳”和“海底封存”的問題。通過海洋動植物的“生物泵”作用,著手“藍碳計劃”,實施“碳匯漁業”,進一步發揮海洋在碳循環中的特殊作用。
發展生態海洋,就是通過增殖放流、資源修復、海洋牧場、海底魚礁、海底森林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克服海底荒漠化,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平衡。特別是需要高度關注,因富營養化造成的海洋生態災害,如:赤潮、滸苔、水母等生物的爆發性生長,嚴重破壞了海洋食物鏈,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
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聚焦在海洋航運為基礎的海洋商業文明,但隨著海洋資源的調查勘探,全世界必然會進入以戰略性資源開發為基礎的海洋工業文明。也就是說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然面對著從“商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
當前,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程度還非常低,探測能力還非常弱。但在被稱為“海洋世紀”的21世紀裡,海洋探測能力和認知程度會大幅度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和環境保護水平會大幅度提升。目前,國際上海洋科學調查研究的主流方向是“走向深海”,美國、加拿大等國率先投巨資建設海底觀測網絡。選擇水深4000~6000米的深海洋底,在數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鋪設海底觀測網絡,進行實時的、連續的、多學科的、網絡式的、數字化的海底觀測,並通過海底光纜把觀測數據傳遞到陸上。同時結合衛星遙感、航空探測、海面浮標、水體傳感、海底鑽探等立體化的觀測系統,使海洋從海平面到深海底更進一步透明,實現以“數字海洋”為基礎的“透明海洋”。
人類未來的主要戰略性資源蘊藏在4000多米深的國際公共海底。科學認知程度決定了勘探開發程度,誰調查、誰發現、誰勘探、誰開發,似乎已成為聯合國海底籌委會的“潛規則”。我國推出了“海洋石油981”為代表的3000米深海的海洋石油鑽探船,造出了“海洋石油201”為代表的3000米深海的石油鋪管船,這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了深海油氣開發的新時代。我國自行研制的6000米水下自治機器人,“海馬”號4500米無人遙控潛水器,“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等一批深海科學裝備,標志著我國已具備深海探測的實力。2001年,我國在東北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大洋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開採區;2010年,在西南印度洋獲得1萬平方公裡的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區;2013年在西北太平洋獲得3000平方公裡的富鈷結殼礦區,這標志著中華民族在國際公共海底的戰略資源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這一切,都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良好開端。
在同一片藍天下,全人類共有一片海洋。海水是相通的,四大洋是聯通的,各大洋的洋底發育了地球上最大最長的山脈大洋中脊,它們首尾相連,是全球聯通的凱發K8旗艦廳。“合作共贏”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指導思想。落實到海上,就是建設“合作海洋”。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是從沿海吹響了進軍號,今天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更是要突出海洋上的合作共贏。
建設“合作海洋”,發展沿海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既是贏得大國發展主動權的需要,也是順應世界上經濟發展新趨勢、全方位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更是新一輪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自貿區著眼于貨物進出口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是保稅區的全面升級,是更深更廣的國際合作。我國已批準上海、廣東、天津、福建4個沿海自貿區。通過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實現強大的聚變、輻射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
建設“合作海洋”必須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是新一輪改革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其中,近年來推出的“高鐵出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南海週邊的“東盟”各國,地中海沿岸的中等發達國家,加勒比海沿岸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標。迪拜的棕櫚島建設、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與維省的跨海大橋工程都是正在由中國人建設的項目。甚至議論中的印尼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跨海大橋,這樣的世界級大工程,都是“走出去”戰略的具體目標。
建設“合作海洋”需要實現中國人“下北洋”。就是拓展新的北極航道,進一步溝通東亞、北歐。因為北極冰融的加速,使冰雪世界的北冰洋逐漸展現出新的航道資源。因其巨大的經濟價值,馬上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以前中國的船只去北歐需走“西南航線”,就是先向南走,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西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然後再轉向北。而今天走“東北航線”,就是直接向北走,北穿對馬海峽,東出津輕海峽,駛入白令海,經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然後一直西行,即可到達北歐各個港口女王信息。籠統地說,東北航線年7月,“雪龍”號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首航東北航道,順利到達冰島。2013年9月,中國的“永盛”號貨船從大連港起航,經東北航道,抵達鹿特丹港。這一新航道的開通,不僅大大節省了航行時間,節約了航運成本,而且拓展了新的“走出去”領域。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踏步向海洋進軍!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墓園投資管理。凱發k8國際!凱發k8旗艦廳ag,凱發k8娛樂唯一官網,